
中国电力圆桌近30名专家探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发布时间:
2021-08-03
“新能源资源的不确定性、设备低抗扰弱支撑性导致问题突出。在一段时间内,为解决问题需加大投资、增加运行成本,使得经济问题突出。为解决环境、经济矛盾,需要在政策法规机制、电价市场机制、运行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更新。”院士郭剑波在7月16日举办的“中国电力圆桌”2021年年中会议上表示。
如何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破解能源矛盾三角“中国电力圆桌”2021年年中会议聚焦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路径
中国电力新闻网 记者 刘泊静
“新能源资源的不确定性、设备低抗扰弱支撑性导致问题突出。在一段时间内,为解决问题需加大投资、增加运行成本,使得经济问题突出。为解决环境、经济矛盾,需要在政策法规机制、电价市场机制、运行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更新。”院士郭剑波在7月16日举办的“中国电力圆桌”2021年年中会议上表示。
“中国电力圆桌”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是中国电力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高端对话机制和沟通平台。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主持。此次会议聚焦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来自能源电力、经济等领域的近30名专家就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和挑战、推进双碳进程的关键突破口和可行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破解能源矛盾三角,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于政策和市场机制的翻新。
能源的经济、环境矛盾短期内将加剧
按照多方预测,206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6亿吨标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到80%以上,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79%~92%。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约为15万亿千瓦时,电源总装机将达到80亿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50亿千瓦,占比超过60%,电量占比超过55%。新能源逐渐成为电能供应主体。
“新能源长时间高出力将给系统带来挑战,长时间低出力将给供电保障和储能技术带来挑战。系统稳定特性复杂,不确定性增加,安控策略配置困难,失配风险增大。”郭剑波表示。
他还认为,由于目前新能源的出力仅为5~10%,近两年常规电源装机仍需保持适当的新增速度,而在利用小时逐渐下降的情况下投资回收困难。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对系统灵活性需求高,电力行业减碳任务重,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需求规模大。而新型储能、碳捕集等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综合上述原因,系统经济性在短期内会下降。据国网能源院预测,在2045年前,电力系统的社会总成本呈上升趋势。
国家电网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认为,高比例新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分布式电源和储能带来的发用电一体的特性,特高压交直流混联与有源配网、微电网运行的复杂性,高比例电力电子装置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考虑应对措施。让电源、电网、用户、储能科学的协调互动,保障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和用户用电,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大云物移智链,数字化转型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电力圆桌,新能源资源,新型电力系统
相关资讯
Sorry,当前栏目暂无内容!
您可以查看其他栏目或返回 首页
Sorry,The current column has no content!
You can view other columns or return Home